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
D13.2《从凡夫步入圣者》-隆波帕默尊者-泰国皇家体育健身俱乐部-2013年2月24日
《从凡夫步入圣者》
隆波帕默尊者开示
泰国皇家体育健身俱乐部 2013年2月24日
中译--禅窗
各位吉祥如意!
这是隆波第一次在赛马场讲法,可以宣布“佛法”为获胜方。
其实大家看起来并不像是赌马客,根据隆波的观察,今天的大部分听众,在社会上都拥有舒适而优渥的物质条件,有身份、有地位,生活相当不错。
这些是我们以往累积善行而得到的果报,至少是自己打拼过来的。我们不断累积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,今天才能够在社会上获得舒适的一席之地。
生活过于舒适,却反而容易疏忽,有人会想——目前生活舒适无虑,等以后困难了再去修行,现在只是先听听。
如果我们认为今天只是先来听法,等到哪天生命出了问题再考虑修行。这就像是计划着等到某天落水以后,再学习游泳。来不及的。
我们必须在落水之前就训练让自己精通水性。也许根本不会落水,但万一落水了,便可以游泳自救。
如果要等到生活出现了特别严重的问题才开始修行,那就太过于疏忽大意了,或许我们会彻底的沉入水底。
即便我们的生活舒适,苦也有可能随时现身,并不是有地位的人就毫无忧患。有些人只是例行身体年检,就发现了癌症或奇怪的疾病。现在患上怪病并且很快去世的人,非常的多。
生命之中充满了不确定。
或许我们正在经营生意,以为一切会一直顺利,一旦政治略有变动或世界经济稍有起伏,就可能倾家荡产。生活有的只是不确定。
即便我们可以管住自己,家庭也还是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:丈夫变心、妻子出轨、孩子吸毒、子女赌博等等情况随时可能发生。
因此,纵使今日我们衣食无忧,地位显赫,也无法保证能永远的快乐下去,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。如果我们没有疏忽大意,就会早作准备,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。
倘若生命并未遇上任何问题,算是我们额外的收获。比如学会了游泳,即使没有遭遇落水或沉船也毫无损失,因为会游泳了,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收获。
所以,我们今天学法,就要从今天开始正确的理解,趁今日苦尚未如猛兽般来袭。惟有如此,当某日痛苦来势汹汹时,我们才能战胜它,才会比别人更为具有优势。
学法是投资——是给生命注入原始资本,我们学法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增加原始资本。
从孩提时代起,我们便开始努力学习,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,为生命注入原始的资本。与此同时,如果我们也能够见法,更会获得无穷的利益,这是令生命获得安全与稳健的原始资本,胜过人寿保险。参加人寿保险的人,能够不死吗?无论如何保险都难逃一死,对吧?
生命是无法确定的。然而,如果我们修行——那么我们活着就能快乐的活着;我们临死时也能快乐的死去;即便必须与所爱者分离,也不会过于痛苦;即使遭遇不如意之事或是生命之中发生了严重问题,我们都可以从容的面对。
要让心做好准备,莫要疏忽。倘若认为生命将会永远顺遂,那就过于马虎大意了。无论是谁,某天都必然会遭遇到最大的损失——失去生命。我们必然会死,有些人在死前就失去了爱人和财产,一切都是不确定的!因此,隆波邀请各位先来学法。在自己尚有精力,身体也仍然健康的时候,就开始学习。
在佛陀的时代,佛陀曾经举过实例——在寺庙门口,有一对在乞讨的夫妻。若这对夫妻在年轻的时候闻法,就可以体证阿罗汉;若他们在中年的时候闻法,就会依次体证二果、三果;可是如今他们太老了,已经财富耗尽,成为乞丐,现在即便闻法,也将一无所获,只能乞讨直至命终;此生注定下堕,损失是极为惨重的。
而我们目前还很健康、还有机会,如果已经听闻了正确且殊胜的法并且开始实践,那么当实践正确且达到一定的量之后,或许今生就能见法开悟。
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都是真实不虚的。如果实践正确且量足够,就有机会抵达那样的境界。涅槃真的存在,涅槃不是理想、不是乌托邦,它是真实无欺的。离苦且离于造作的涅槃,真的存在。
当我们远离了挣扎与造作,就能日日夜夜,无论是醒是眠都具足宁静与祥和。内在拥有幸福与喜悦,无与伦比,无穷无尽。这样的境界真的存在!
通往这个境界的路——体证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的路仍然存在,亲见涅槃的路也依然存在。那是佛陀指引给我们的,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充分学习了它。
隆波不建议大家以“博采众长”的方式学法。有些人喜欢这里听法,那里参禅,不断变换,到头来却是一头雾水。
学法应该一门深入,直至真正领悟。如果牢牢掌握了修行的原则,开始正确的实践并且达到一定的量——就像是参加特别严格的课程,在这段时间,必当全力以赴。如能顺利通过这段时间的考验且投入足够的量,就会次第地收获清凉与喜悦的成果。这是非常值得的!
修行如同逆水行舟——需要一鼓作气,越过水流湍急之处。如果划划停停、船进进退退,最终就会毫无进展。我们需要忍耐与坚持,直至涉水越过急流。一旦跨越了,水流就不再湍急如前了。
一门深入的逐步用功,让法抵达自心。若是明白了方法,体证初果须陀洹并非是难不可得的。须陀洹圣者知道什么,我们也如是知道,便会成为须陀洹圣者。
须陀洹圣者照见真相:世界空无自性——此身非“我”;苦乐非“我”;各种记忆与界定均非是“我”;演绎善或者造作恶,贪、嗔、痴,统统不是“我”;知道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以及所思所想等所缘的心,也不是“我”。须陀洹圣者会照见这些,知道没有一个“我”在五蕴之中,也没有一个“我”在五蕴之外,根本没有“我”在任何地方,这就是须陀洹照见的真相。何时我们也能如此照见,何时我们就会得到同样的法。
就像是持守五戒会得到“人之法”;若五戒圆满,便无愧为人。五戒有缺失,便无异于饿鬼、阿修罗、地狱众生、畜生,只不过徒具人形。如果符合作人的标准——五戒——就是完整的人。
如果有惭愧心——造恶的时候就会羞愧;即便是预备行恶,也已生起羞愧之心;做完了,便会害怕果报。这称之为“天神之法”。符合如此之法,就是天神了。
如果拥有宁静的心且能够进入禅定,就会获得“梵天之法”——慈、悲、喜、舍。获得“梵天之法”者——身是人,而心处于梵天境界。
同样的,若得到初果须陀洹的法,就会成为初果须陀洹圣者。尽管身体还是平常的样子,人也依然存在着长相美丑之别,然而,心会抵达同样的纯净无染,拥有同样的品德。
修行到最终,心将抵达与佛陀同样的纯净无染。那时,我们将会明白——佛、法、僧,即是心的纯净。当心抵达纯净无染,心即是僧。心拥有圆满的法,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。心与佛陀无别。
(未完待续) 《从凡夫步入圣者》之四 2015-10-10 隆波帕默尊者 泰国禅修之窗 《从凡夫步入圣者》 隆波帕默尊者开示 泰国皇家体育健身俱乐部 2013年2月24日 (四) 一切皆有可能。我们要从今天就开始实践,否则就太迟了。
让我们先来看看“须陀洹的法”。在成为阿罗汉之前,必须先成为须陀洹。有些人急于求成,去问祖师:如何做能够断除淫欲?若要断除淫欲,必须成为三果阿那含。如果尚未证到须陀洹,先别急于和淫欲交手,那是以卵击石。
在目前阶段,能够持守好五戒,就已经极有福报了。大家是否能够很好地持守五戒呢?戒若不圆满,就要努力持守。五戒是非常卓越的,它并不是为了自我折磨,相反的,它是为了令我们更快乐的生活。
假如有慈悲心,不伤害他人与众生,心就会有快乐。意欲伤害他人和其它众生,是不会快乐的。一个不想占有他人财物的人,会很快乐。愿意慷慨解囊的布施者,也会快乐。忠于自己配偶的人,会快乐。直来直往、实话实说,比虚伪狡诈更令人舒心。所以我们要先有五戒。
须陀洹的五戒是圆满的,我们也要有五戒,要像他们学习,先做到基本能做的部分。每天用心持戒:一醒来就提醒自己。三餐之前,再次提醒自己持守五戒,即便被噎死,也会心满意足的带戒而死。阎罗王问,你具备哪些良善的品质?你回答:我有五戒。你就会被阎罗王赶出地狱,因为有五戒者无法待在那里。临睡之前,再次提醒自己持戒——防止自己再也醒不过来。
就这样反复提醒自己持戒。须陀洹有五戒,我们也要训练自己有五戒。
须陀洹圣者相信业报和果报,不会愚痴与愚昧。我们也要检视自己是否仍有愚昧的信仰,是否行善之后还希求得此获彼。
有人供斋给僧众,祈愿考试顺利,真是愚痴啊。供斋给僧众与考试及格之间有何关系呢?还有人去求僧人给予祝福,让自己能够晋升。大约在30年前,有位高级军官去顶礼隆布提安长老,请求赐福:我做上校已经很久了,请让我当一回将军吧。长老一看,回复说:“你这么笨,难怪没有升职。想当将军要去请求上级领导啊,怎么来求出家人呢?”僧人并不是审批人事的,对吗?因与果要匹配才好。
一定要知道,所有的一切都随顺因缘,是我们的所做所为为自己带来了结果。我们付出什么,就会得到什么。如果诚实守信,就会得到信赖。实话实说,别人就容易信任——相信我们所说的,不会欺人。如是因,如是果。种如是因,结如是果。一切都有因果可循。
佛教没有“祈祷”或是“央求”,只有造何等业,结何等果。其实这对人类来说是最高的荣誉,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,而非上帝或神。
主宰生命的,正是我们自己。我们必须有意识的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好——让戒与法越来越好,快乐才会越来越多。要相信业报,相信果报。佛教不存在“侥幸”,也没有所谓“碰巧”。有的只是依靠自己去争取。比如,有些人听隆波讲法,期待某日豁然开悟,不用实践便可以顿证须陀洹、斯陀含。这未免太天真了,无论听多少年都不会有结果。
如果闻法之后,明白了修行的核心就开始践行,不久便会有所体证。7天、7个月、7年,应该能够收获些什么。这是随身携带的成果,并不难。
须陀洹圣者清除了有“我”存在的邪见,这是重点。感觉到了吗?我们认为内在有个“我”,认为现在的“我”与孩提时代的“我”是同一个人。
身体在不断变化,面容也不同以往,有些人越来越老,有些人愈来愈年轻,小孩子就会越来越年轻,成年人则愈来愈老。色身在不停的变化,我们基本可以看见:色身不是永恒的。
然而心的生灭速度比色身变化的速度更快,更难得见,因为它非常非常的精微。心始终处于生灭之中,我们对此却毫不知情。我们认为心是恒常的,有个“我”真实的存在:现在的“我”与儿时的“我”是同一个;今天的“我”与明天的“我”是同一个;此生的“我”与来世的“我”还是同一个。我们觉得有一个“我”存在。
何时证得初果须陀洹,何时就再没有一个“我”了,有的只是五蕴在不停工作。初果须陀洹圣者依然有欲望、有烦恼、有作为,但是没有作者。
一定要如是照见,才能够证得初果须陀洹。那么怎样清除“我”存在的邪见呢?事实上,修行不是为了清除“我”,因为“我”本来就不存在;由于界定和见解发生错误,才会感觉有“我”。消除邪见的唯一方法是——正确的看见。何时正确的看见,何时就不再有错见。
邪见认为:“我”存在。而我们来看实相——这个身体真的是“我”吗?生活中生起的所有苦乐,真的是“我”吗?所有生起的善恶、烦恼,真的是“我”吗?这个心,真的是“我”吗?让我们来洞察实相吧。修行不是为了清除“我”,而是为了清除邪见——以为“我”存在的邪见。
“我”并不真实存在。“我”只存在于邪见中。何时正确的洞悉,而没有错解,何时“我”便不复存在。须陀洹圣者已经清除了邪见,所以他知道——“我”不存在,只有身在工作、心在运作。身不是“我”,心也不是“我”。
体证阿罗汉则是另一番情形。比如,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,他们会照见:有作为,但无作者。若是阿罗汉,则是既无作者,亦无作为,有的只是五蕴的自然活动与反应。那是截然不同的——阶段不同,境界不同。 让我们从基础开始,以正见清除“‘我’存在”的邪见。正见,就是正确的看见。我们感觉什么是“我”?无外乎——身是“我”,心是“我”。所以,让我们来观察身的真相、洞见心的真相,看看“我”究竟真实到何种程度。
若想观察到自己的身与心,首要的前提是“别走神”。何时走神了,就会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。
大家一天会走神几次,自己知道吗?谁一天只走神一次?(居士举手)几乎整个会议室的人都是。一天走神一次,也就是说从醒来到睡着,心全天才走神一次。这样的人一定没有修行,因为心从早到晚一直是处于走神状态的。
开始修行之后——心走神了一小时,才知道:噢,刚才走神了。接着再走神两小时,又觉知一次。倘若修行进步——心跑掉的一瞬间,就能够及时知道。心稍一跑动,就能够及时的觉知。心常常走神,可是走神时间很短,因为一走神就立刻知道了。看见走神的频率越高越好,走神太久反而不好。
普通人未曾训练,一天只走神一次,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着。非常棒的修行人,一天心走神上万次,走神的瞬间,立即知道。大家的心要常常走神,但别走神太久,我们要训练让心和自己在一起。
如果走神了,就会有身却忘记身。一旦忘了身体,便无法照见身体的实相。看不见身体的实相,就无法清除邪见——此身是“我”。如果走神了,也会有心却感觉不到心,也就无法照见心的实相——此心非“我”。因此,走神是修行者的头号敌人。大家的心几乎走神一整天。若无训练,心将一直处于走神之中。
要找到一个觉知自己的人,真的很难。我们醒来的只有身体,心并没有醒,心迷失在念头的世界里。走神的情形,与睡着时做梦是一模一样的。
如果能够让心醒来——心不再走神到别处,不再迷糊与梦游。那时候,我们就能觉知到身,感知到心。因此一定要训练——别让心走神太久,而非不让心走神。只须不让心走神太久即可。因为,不让心走神是不可能的。那不是我们的水平,我们还不是阿罗汉圣者,还有太多烦恼。
心整日在走神,我们要做的只是别让心走神太久。不让心走神太久,是有方法可循的。一定要训练。无论做什么,都需要学习,对吗?需要练习和训练。训练越多,就越精通。比如开车,第一次很难,对吗?久而久之就娴熟了,不费脑筋的一会儿就到家了。训练心,也是同样的,也要训练到驾轻就熟。
起步阶段先练习任何一种禅法:念诵佛号也行;观呼吸也可以,一般人都能够观呼吸;如果淫欲心重,可以练习不净观;如果贪心炙盛,就思维“生无常而死必然”,练习“死随念”;嗔心重的人,可以修习慈悲观,将他人视为朋友,心便慢慢清凉与宁静,不至于太散乱,而能慢慢回来觉知自己。
若想走捷径,希望更快地觉知自己,就需要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与走神。可以选择念诵佛陀或观呼吸,观呼吸是最基础的修行,谁都能够实践,并无难度,因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呼吸,只是一直未曾理会它。如今要做的只是:呼吸了,觉知自己——呼,觉知自己;吸,觉知自己。
持续觉知自己之后,常常看到身在呼吸,心是观者。呼吸、呼吸,一旦走神去想别的事,就立即知道。或者配合念诵——吸气,念“佛”;呼气,念“陀”。然而上述训练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心宁静。
吸气,念“佛”;呼气,念“陀”之后,心跑去想其它事,要及时的知道;因为跑去想其它事情时,我们便忘了“佛陀”也忘了呼吸。就是这样观照下去:心跑去想了,及时的知道。
擅长观腹部起伏的人,就去观照腹部起伏,但不是为了获得宁静。观照腹部起伏之后,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跑到腹部了,也知道。观呼吸的时候,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跑到呼吸了,也知道。要及时地知道心在跑来跑去。
现在,每个人来试试:觉知自己的头发,带领心来到头发。然后,感觉自己的大拇指,左手也行,右手也行。再然后,感觉自己的大脚指。最后,感觉自己的右耳。大家感觉到了吗?心是会跑动的。比如去感觉头发,对吗?心好像就跑到了头发上。心还可以跑到手、脚、耳朵、胳膊、腿等地方。心是可以跑动的!
此处大多数人都可以看见心的跑动,然而少数人一无所见,因为他们不断地在思维——隆波在教导的是什么啊?要怎么做才对呢?想得太多了,直接感觉就行了。想得太多,学起来就难,需要花很多时间。
我们的心始终在跑动。比如看见佛像的时候。感觉到了吗?看佛像的时候,心会跑到佛像上。除此之外,心还会跑去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也可能跑到心。心跑到心,就是心跑去想了。心整天在想,这是最频繁的情形。
因此,我们练习念诵佛号或者观呼吸之后,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。心跑动的情形,如同刚才试验的心跑到头发、手、脚的情形。
常常训练,并非要迫使心不跑,而是——跑了,及时知道;跑了,及时知道。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;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。试着训练看看。训练大约一个月,就会获得新生。
我们会开始觉知自己的生命,仿若重新出生。我们会知道,一直以来自己都活在梦里,从未活在觉知自己的世界里。因此,如果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,心会毫无强迫地回来与自己在一起。
有强迫,心就会紧绷。如果紧绷,就修错了。善心是轻松、柔软、温和、灵敏的,心若沉重、紧绷、僵硬、昏沉、迟钝,那就不对了,那属于不善心。
我们要逐步训练。每天观呼吸,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。如果不喜欢观呼吸,念经也行,念“南无达萨帕嘎瓦多”,念着念着,跑去想其它事情了,要及时知道。如此持续训练下去,就会得到“禅定”。
“禅定”就是“安住的心”。没有禅定的心,会东奔西跑,不停的抓取不同所缘。有禅定的心,即安住的心,能够觉知自己。一旦得到禅定,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了,就会有身觉知到身,有心觉知到心——苦、乐、贪、嗔、痴,全都生起于心。我们会觉知到苦、乐、贪、嗔、痴等生起于心的一切。因此,头号大敌是——心迷失走神,忘记自己。一定要训练让心跟自己在一起。以上就是禅定的训练,让心跟自己在一起。
“禅定”意即“安住”。大家喜欢将“禅定”译成“宁静”,不妨去查查字典,“禅定”并不是“宁静”之义,“禅定”的意思是——“安住”。
“安住”,意即心未迷失,未走神。心安住,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。惟有心跟自己在一起,才能看见身心的实相。走神了,就会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。如果连身体都忘了,怎么可能照见身体的实相呢?如果连心都忘了,怎么可能看见心的实相呢?所以需要觉知自己。 阻碍修行的敌人有两个:第一个,迷失。对治的方法是及时知道。修行任何禅法之后,心迷失去想别的,要及时知道。及时知道“心迷失了”,心就会跟自己在一起。第二个敌人是强迫自己——打压身,改造心。让身受难、让心受苦;强迫身不动、心静止。 我们一想到修行会怎么做?假设现在要打坐,会怎么做?一定先调整身体,对吧?摆好坐姿,这就已经改造完毕了。接下来再改造心——一定要一本正经的。另一些人则让心迷迷糊糊,以为这样会得到禅定,实则南辕北辙。这是属于严重缺乏觉性的状况。 如果我们改造身体、强迫身体——必须这样走、那样坐,身体就会不舒服;如果我们强迫心,心就会憋闷。何时觉得憋闷、不舒服,就说明太紧了。何时走神忘了自己,就说明太松了。 “中道”——不紧也不松,也就是——不紧盯,也不走神。不强迫身、不打压心,要做的只是觉知——觉知身,觉知心。不用紧盯于身,不必专注于心。有些人喝水是极为紧盯专注的,紧盯到心脏病都出来了。还没喝到水,就先脱水了。过度的紧盯与专注是让自己受苦。此非中道。 “中道”——不走神,也不紧盯与打压。只是如其本来的知道。只是醒过来觉知自己而已。只是让心跟自己在一起,继而看身运作,看心工作。 身体始终运转不息:时而呼气、时而吸气、时而站、时而走、时而坐、时而卧,持续观下去,看着身体呼吸,心是观者,我们会立即感到——此身非“我”。看见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,心是观者,就像看着别人,即刻便感觉这个身体不是“我”,心会生起“此身非我”的感觉。 有苦乐生起的时候,心安住成为观者,就会看见:苦乐时而生起在身,时而生起在心。在身体生起的苦乐,不是身也不是心,心只是观者。在心里生起的苦、乐、不苦不乐,也不是“我”。它们只是临时混进来的,来了就走,来了就走。 若要学习最简单的禅法,最有趣也最基础的是——及时知道心里的感觉。无需很多,只要觉知以下三样:心快乐,及时知道;心痛苦,及时知道;心不苦不乐,也及时知道。有快乐生起,要知道有快乐,有痛苦生起,要知道有痛苦,心不苦不乐,要知道不苦不乐。这样训练就足够了。 若能如此练习,初果须陀洹并非是不可得的。 禅法多到不胜枚举,因为每个人的秉性都不相同。然而,用于体证道果涅槃所需的禅法却不多。每个人只需要一丁点——掌中之叶——便足矣,无需整片森林。那就是——观照自心。
有快乐生起,及时知道;有痛苦生起,及时知道;不苦不乐,也要及时知道。就只是知道,不用干扰与对治。
不用强求快乐,也无需阻止痛苦。需要做的只是——快乐生起,知道;快乐消失,也知道。痛苦生起,知道;痛苦消失,也知道。不苦不乐生起,知道;不苦不乐消失,或变成苦、乐,也知道。就只是试着如此训练与修行3个月,这是起码的标准。
通常只要一个月,许多人就懂得如何修行了。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,并非做不到。现在来向隆波做禅修报告的人之中,在一两个月就可以做到的,比比皆是。
他们能修到什么程度呢?他们开始看见身与心是两个不同的部分。身与心不是一回事:身体移动,心是感觉身体移动的观者。他们看见苦、乐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,看见一切烦恼——贪嗔痴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。看见心是无常的,时好、时坏、时苦、时乐,时而跑去看,时而跑去听,时而跑去想。在很短的时间内照见这样的真相。
如果已经能够看见一部分,就一再重复地去看,心只是舒服的观者,继而就会感到这个“我”不再是“我”,它就像是一部机器或是一个外壳,仅仅是被心觉知的对象。
当苦乐生起,我们会知道苦乐不是心,苦乐也不是“我”,仿佛是从门前经过的人,来了去,来了去。我们看见所有在生命中出现的现象,无论名法与色法,无一例外都是来了就走,仅仅只是从家门口经过的过路者。就好象坐在家门口看着马路,一会儿这个人来了走过去,一会儿那个人来了走过去。我们看见一切都是来了就走,并没有一个“我”。“我”没有在门口走动,“我”只是观者。
慢慢的练习与用功。等到某天智慧具足了就会看见实相:“我”不存在。此身只是物质元素,就像是别人的东西。此心会造作苦、乐、善、恶,而苦、乐、善、恶也不是“我”。一切都是来了就走的。“我”不存在。
等到成为初果须陀洹就会照见:“我”不存在。此身非“我”,此心非“我”。苦乐非“我”,贪、嗔、痴也非“我”,各种感觉均非“我”,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已。就是如此的持续训练下去。 如能这样用功,等到老的时候就不会苦。因为——谁老了?身体老了,对吧?身体不是“我”,所以“我”不老。生病时,谁在生病?身体生病,对吗?身病,不是“我”病,因为身不是“我”。
临死时,是身死,不是“我”死。我们之所以能够脱离老、病、死,是由于心没有黏着于它们。老了不苦闷,病了不难过,即便要死了,也不沮丧,都可以平静的从容以对。
即便要与所爱者分离——比如年轻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,某天父母去世。因为心曾看见过实相——领悟到一切都是来了就走。快乐来了就走,痛苦来了就走,一切都是来了就走。心已看见了这样的实相,即便最爱的父母死了,也会接受那是平常的事。如果心认为那是平常的事,能够接受实相,就不会因为与所爱的分离而痛苦。
有时在生活中,我们还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问题。比如两年前的洪灾真是突如其来。我们不喜欢它,不希望家里遭到水淹。如果有修行就会知道洪涝灾害只是临时的。如果水不走,那就我们走嘛!不过如此而已。心不会太苦,因为明白一切全是临时的。
让我们耐心的训练与实践,直至心能够洞彻实相,愿意接受实相:生命中生起的一切,全都是临时的。
如何让心愿意接受实相呢?带领心持续地去观: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是临时的,不苦不乐也是临时的。反复的看,日复一日的看。然后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,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临时的。苦、乐、好、坏、以及各种问题生起时,心会明白那全是临时的。
何时能够照见世间的实相——这个世间也是临时的,我们就再不会因为任何变化而心有不安。诸如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,这些没有实质意义的事,再也无法动摇我们的心。我们的生活会获得满足感,我们会有真正的依靠。
现在我们还未有真正的皈依,只是嘴上念“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”。三宝还未成为我们真正的皈依,因为,我们的心里没有法。
如果我们的心是僧,就会有所皈依。如果我们的心有法,就会有所皈依。如果我们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,就会有所皈依。这称为“已经抵达皈依处,抵达真正的三宝,”因为心已经得到法。
目前“皈依佛”对我们来说还只是挂在口头上,有谁会来帮助我们吗?没有的。所以,要训练自己的心。透过如实观照,让心与法融为一体。
初果须陀洹圣者,照见初阶的法:任何现象生起是正常的,灭去也是正常的。须陀洹能够如是看见,我们也要一再反复的如此看见。何时明白了须陀洹圣者的法,何时就成为须陀洹圣者。
而对于阿罗汉来说,他们并非看见“凡有生,必有灭”。阿罗汉会清楚照见那个不生不灭的——涅槃。涅槃不是凡夫所能见到的。
我们一定要训练,要用功修行!这样才能做到——无论生命中发生什么,都不会太苦。对别人来说也许苦得要死,而我们只觉得苦一点点。我们还能活下去,而且生活会越来越安稳。
无论世间多么丰饶诱人,都没有真正的安稳,一切都只是临时存在的现象。如今我们尚有健康、精力、能力、见识,对吗?然而这样的状况会保持多久呢?一旦转变了又会如何?毕竟我们不是超人。如果某天比我们更棒的人出现,比我们更富有的人出现,比我们更会做生意的人出现,而那时我们已经衰老,大脑退化,不敌别人,我们毫无还手之力,那时应该怎么办?
因此,一定要训练自己!那么无论生命中什么发生,我们都能有所依靠。即使世人苦到难以招架,我们也只是觉得苦一点点。
一定要训练。如果不从今天开始实践,那么等到哪天痛苦降临,我们只能痛哭流涕:隆波救我!而隆波也只能为你念诵“世事无常”,其余则爱莫能助。谁能够帮忙我们呢?惟有自助。
大家还跟得上吗?隆波现在来作总结:第一,持守五戒。第二,心快乐,知道;心痛苦,知道,心不苦不乐,也知道。要持续的知道,不用与它们有任何交涉,也无须对治和干扰,仅仅如此训练就行了。若能如此训练,那么无需多久,我们的生命就会比以前更加美好。
问答部分
居士1:我在睡觉之前会打坐。等到身体宁静下来,心会看见身体的各部分在动来动去。如果有什么动静,比如响声,就会看见胸口……
隆波:嗯,它会动荡起来。
居士1:它会一直动荡,然后心去观它。我想以此作为固定模式的训练。
隆波:可以。
居士1:好的。在日常生活之中,有时会看见——比如去上厕所,会看见是身体自己在走。
隆波:你已经看见了身体不是“我”,是身体自己在走。
居士1:但还是断开的,无法一直持续。
隆波: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每天要在固定形式的练习里用功。如果看见动荡生起了,别跳进去,心只是观者。轻松地观照,就会看见:一旦造作生起,想蕴便开始介入和转译,有时是好事,有时是坏事,有时是乐,有时是苦。但一切都是生了就灭。在修行的粗泛阶段,我们会照见从胸口冒出快乐、痛苦,冒出贪、嗔、痴。到了微细阶段,就只看见动荡,但不知道是什么在动荡。只是看见某些东西生起而后灭去,这样更好。
居士1:我看见它在动荡,感觉它是苦。也许是因为心希望它安静吧,而且还感觉到……
隆波:你看见它动荡而感到了苦,那是因为——眼睛看见东西,心就会动荡;耳朵听见声音,心也会动荡;跑去想了,心也会动荡。日日夜夜都是动荡不安的,就像是身处于地震灾区,到处都是苦。然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始终动荡不安,没有安身之处。你现在感觉有快乐,你的修行已经不错了。
居士2:顶礼隆波!我有几个月没见隆波了。我的修行有些坎坎坷坷。有时能看见心在跑动,但并不能总是看见。有时候感觉就像在漆黑一片之中打开手电筒,有时又无精打采,没有力量,不知道现在的状况是怎样……
隆波:你的职责就是去观,你当下观得还不错。体会到了吗?现在的心与以前是不同的。
居士2:是的。
隆波:现在的心是观者,以后身体怎样就是身体的事了。无论有什么生起,就只是知道,只是看见。很好,你修得不错。
居士2:刚好最近有感受…
隆波:感受就是感受,我们无法阻止它生起。
居士2:心似乎还接受不了。
隆波:接受不了,就知道接受不了,不要强迫它接受。看见感受生起,心不喜欢,知道心不喜欢。我们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,原则就是:第一,知道一切正在上演的境界;第二,知道心对那个境界的反应。比如痛苦生起了,心不喜欢,要知道心不喜欢,并不是必须要喜欢。并非必须是中立的——不喜欢,就知道不喜欢。
居士2:我好像还不太会开发智慧,是吗?
隆波:已经会了,只是不会表述,没什么问题。
居士2:顶礼隆波!
隆波:现在的心已经不同于以往了,感觉到了吗?此刻的心是光明透亮的。光明透亮得都发散出来扩散到身体了。有去照镜子吗?看见了吗?脸比以前亮堂了。
居士3:顶礼隆波!我已经听过隆波的CD,想请隆波指导我:是观身还是观心?
隆波:没什么难的。有身体就去觉知身体,有心就去觉知心。心有快乐、痛苦、好、坏,都去觉知。但不要紧盯。如果过于紧盯,心就会静止而迟钝。此刻你的紧盯力度就太大了。紧张是吗?紧张得紧盯专注了。一定要放松、放下,然后如其本来的知道。嗯,放下话筒就明显好转了。就是那样,你的修行对了。
居士4:顶礼隆波!请允许我用修行来供养佛陀和隆波。我的情况是有时心安住在心,有时心无法成为观者,会走神。我打坐大约一个小时,心安住在心,感到轻松自在。心集中起来时,感觉安住的范围在扩大,感觉到一切无我,一切平等。快乐不断的扩散开来。请问,我的修行是否正确?
隆波:修给隆波看。(居士打坐)退出来吧。观察到了吗?你修禅定时候的心与退出来后的心是不同的。
居士4:好像有努力集中在中间。
隆波:别努力啊!如果要集中,让它自己去集中。如果你努力去集中,就太过打压了,要如其本来的知道。心不集中,要知道它不集中;心集中,就知道它集中。好的禅定才会生起。
居士4:也就是说,身体呼吸,心是观者?
隆波:要快乐地观,轻松自在地观。如果像这样(隆波演示),就不好了,因为太紧绷了。
居士4:我平时有个特点就是很容易厌倦,做什么都没兴趣,有时整整一周都感到特别厌倦。一旦厌倦了,就会开始怀疑,接着跑去想,直到彻底被痴给控制了心。那个时候,我就会修习让心宁静。请问隆波,这种状况要如何调整?
隆波:可以修习宁静,只是修习时,别让“痴”趁虚而入。当你从宁静的禅定中退出来,如果觉得有点迷迷糊糊,就说明修习禅定的时候有“痴”混进去了。你需要提升觉性,呼吸时,要带着觉知。增加觉知的力度…够了,就这个力度,别再多了。再多就太紧了。如果打坐之后感到有点迷糊,那是不好的,说明觉性太弱,需要增加觉知的力度。心是否跑去想了?心跑去想的时候,要及时知道。
居士5:顶礼隆波!我已有四年没做禅修报告了。最后一次做禅修报告时,隆波指出我在有意让心恍恍惚惚的,心一直卡在前面。现在我觉得能够更好让身与心分离,而且更自然了。开始明白,一旦身与心分离,生灭就会生起且看得非常清楚。
隆波:不能分离名和色是无法看见三法印的。只有名和色分离了,才能够看见生灭。
居士5:有时可以非常清楚的看见有一个“我”, 每次看见“我”,每次就会吓一跳。
隆波:为什么要吓一跳呢?
居士5:因为从来没见过,所以看见了就会吓一跳!咦?还有这个呀!
隆波:是的。我们想不到的状况还有很多。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曾经分享说,在他见法悟道以后:“哦!这样的情况也有啊!”会来到那种程度的。
居士5:现在我不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越来越正确?
隆波:你的感觉是对的。但隆波现在问你:你的心在哪?归位了吗?
居士5:现在应该没有归位。因为它正在想。
隆波:对!
居士5:刚才听隆波讲法时,感觉有时觉知力度较轻,有时迷迷糊糊,有时专心在听,有时进入了潜意识。
隆波:哦,那样不错。如果一直在觉知就不对了,心一直在跑也不对。心跑了,然后知道,这样就不错!
隆波:(回头问居士4)这位女居士,你紧盯的力度太大了。心会憋闷的,要再轻松点,舒服些。轻松自在地觉知呼吸,别太刻意,你刻意的力度太强,反而变成障碍。如果轻松舒服的觉知,很快就会看见身与心的分离,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自然分离,心是柔软的。另一种是刻意分离,心是僵硬的,不真实的,是赝品。必须让身心自行分离,心才会柔软。
居士5:当下它是柔软的吗?
隆波:比刚才好。(笑)
居士5: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吗?
隆波:持之以恒的修行,也别丢下禅定。
居士5:好的。
隆波:如果丢下禅定,心很快就会散乱。你的禅定还不够。
居士6:顶礼隆波!我从未向隆波做过禅修报告。两年前麦琪让我听隆波的法谈CD,之后我便每天坚持不低于3小时固定形式的练习,已经1年了。从早用功到晚,能够清楚的看见变化。我想问的是:生起的种种欲望,一旦看见它,它就会灭去。欲望本身就是苦。有时欲望生起,感觉它是有重量的,那个是否就是苦因?
隆波:欲望驱使心跑去抓取所缘,那才是苦因。欲贪心有两种:第一种欲贪本身即是苦。第二种欲贪,如果非常强烈,就会驱使心跑去抓取所缘,那才是苦因。要去知道苦。
居士6:但还没有到跳进去抓取所缘的程度,可是会比平时的欲望生起时更觉沉重。平时只要欲望露脸,及时知道,欲望就会立即灭去。但有些时候,某些欲望生起,会感觉更沉重。
隆波:因为情绪非常强烈。当遇到满意的所缘时,情绪就会强烈。无论它是走是留,就只是知道。无需去做什么,只要保持中立的知道。
居士6:好的。
隆波:不错。
隆波:(回头再指导居士4)
你啊,心没有回家。心还在外面。呼吸吧,呼吸之后觉知自己(隆波示范深呼吸)。一定同时要有这个(发出长长的叹气声 “哈”)。因为当下你是这样的(隆波演示呼吸急促),心太紧了。
居士7:顶礼隆波!两年前,我向您做过禅修报告。那时我非常粘着于奢摩他,之后听您的法谈CD,然后在固定形式里训练,所用的方法是隆波田动中禅。我在日常生活之中,持续的观身与观心,就是这样修行。有一次睡觉时,我看见身体辗转反侧,感觉特别讨厌。它不是“我”,我感觉非常厌恶它。
隆波:要及时的知道心没有保持中立。
居士7:好的!在固定形式训练之外的在日常生活中,我感觉心与身是紧紧粘在一起的,不知我是否有在紧盯?无论走去哪里或做什么,都能够保持觉知。
隆波:现在可以修给隆波看看吗?可以出来走吗?
居士7:现在不敢。
隆波:修行人别怕,走走试试,看看怎么走是身心粘合的情形?
居士7:(站起来走给隆波看。)
隆波:嗯,请回去坐吧。真的是粘合的,要比那个更轻松些。一定要舒服,舒服的看见身体在动。你这样训练(隆波示范隆波田手部动作),练习并非为了别的,只是为了觉知自己。因此,今后,比如拿东西的时候,看见色在活动,心是舒服的观者。而如果这样(隆波演示隆波田手部动作),就会粘合,这样是不对的。
居士7:是否太过于紧盯了?
隆波:这样是太紧盯了,仅仅感觉就行了。它们是不同的,我们要做的只是感觉。如果过于粘着(隆波做示范),就过于宁静了。心会与正常的状况不同,会比平时更宁静。我们要做的就只是感觉而已。隆波田长老称之为“唤醒觉知”,也就是仅仅觉知自己而非强迫自己。
居士7:嗯,以为如果像这样多多练习,觉知会渗透进每个动作,对吗?无论做什么,即使眨眼睛也都知道,对吗?
隆波:知道是知道,但如果是以硬硬的、笨笨的心去知道,觉知就太过僵硬。隆波刚才已经告诉这位居士(居士4),知者有两种:身体移动,有知者存在, 如果知者是轻松自然的,就是正确的;如果知者过于僵硬,那就不对了。还有另一种,知者完全融入身体——所有的动作全都能够知道。那就错了,就变成紧盯专注于身体了。因此,修行是非常微妙的工作。比如,有些人观照腹部起伏,心和腹部粘合在一起,这是紧盯着腹部,修习的就是奢摩他。还有些人观照腹部起伏,心僵硬的安住,这样就太紧。如果心只是观者,它会是轻松、柔软、灵活、敏捷的。如此舒服自在的心,才适合观身与观心,就只是感觉它们。
居士7:这是否说明,我从起步阶段就粘着于奢摩他了?因为我修习奢摩他已经好久了。
隆波:你的奢摩他已经减轻了,紧盯专注的状况也改善很多,没有以前严重了,很好。你体会到了吗?如果依然粘着于奢摩他,就不会看见三法印,因为心会静止不动。因此,粘着于奢摩他会阻碍我们开发智慧。
居士7:感恩您!
居士8:顶礼隆波!我上一次向隆波做禅修报告时,隆波说我的蕴已经分离, 然而心还未保持中立,会去强迫一切。一旦越来越多的看到强迫,强迫就自行松脱了。觉知也变得正常,被压制的部分也越来越多的释放出来。
隆波:嗯,看到它比以前更坏了吗?
居士8:是的,更坏了。
隆波:坏啊!(笑)特别特别坏。
居士8: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。
隆波:对,我们持守好五戒,而不用去压制心。想好的也行,想坏的也行,还有人会在心里骂隆波。不用自我批判,想好或想坏都行,只要别从身与口上表现出来。持守五戒而不用压制心,然后,有觉性的及时知道,就会照见它们是自行运作的。感觉到了吗?它们能够自行运作。
居士8:是的,觉知内在与觉知外在,比较而言,有时我不太喜欢觉知外在。心跑到外面时,会生起很强烈的不喜欢。
隆波:要及时的知道喜欢与不喜欢。正如隆波所讲过的——第一,要知道一切正在呈现的境界。第二,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。
居士8:也就是说,无论内在还是外在,都要及时回来知道自己的心。
隆波:及时知道心——心跑到外面,不喜欢,要知道不喜欢;心进入内在,觉得喜欢,要知道喜欢。这样实践,最后心会保持中立。心保持中立就是——无论内或外,都可以平等无别的对待。
居士8:非常感恩您!
居士9:顶礼隆波!我觉得自己不太能够打坐,于是只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。每天努力修行,有时念诵佛陀,偶尔会走神。一旦能够觉知自己,就会有知者分离出来。
隆波:有刻意吗?
居士9:没有。
隆波:如果没有刻意,这就很好,做对了。
居士9:但是这样的状况并不频繁。
隆波:继续用功,以后会越来越频繁的。
居士9:这还不是开发智慧吧。
隆波:如果心抽身而出成为观者,就可以开发智慧了。然后就会感到——身体不是“我”,苦、乐、好、坏,也不是“我”,有的只是生起而后灭去,这样就会开发智慧。别担心!如果已经能够分离五蕴,就是开发智慧了。尽管算是在开发智慧,但尚未进入毗钵舍那。毗钵舍那就是——鲜活的境界会在眼皮底下展现生生灭灭。
居士9:比如,有时生气,一旦看见了,生气就会灭去。
隆波:嗯,那样才对。
居士9:哦。
隆波:不错,很好。
居士9:隆波曾经比喻过:修行如同种田,每一年都得从头开始。但偶尔会忍不住怀疑自己到底是在原地踏步还是真有进步?有时睡觉依然会做梦,这个能够作为衡量标准吗?
隆波:这个不能作为衡量标准。但是清醒的时刻可以拿来衡量。若要衡量修行,不要以天为单位,而要以季度为单位。如同国家统计局评估经济状况,如果以天来衡量,很容易出错,且一头雾水。根本看不出“进步”还是“退步”,完全没有头绪。因为即使是同一天之内的状况也是在变化的。要懂得如何衡量,时间拉长——3个月、6个月、1年,去感觉自己有变化吗?我们应该那样衡量,而非以天计算。因为今天进步,明天或许就退步了。
居士9:现在我的修行怎么样?
隆波:当下的心有归位吗?
居士9:此刻在想怎么问隆波,心没有归位。
隆波:心没有归位,要及时的知道心没有归位。这样才不错。
居士9:好的。
隆波:居士们有两大问题:第一是,禅定不够,心没有真正归位。第二是,修行不能持续,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如果解决好这两个问题,在基础阶段,居士的进展不比出家人慢。在后续阶段,出家人则更占优势。因为出家人有整天的时间与自己相处,而居士很少。但在基础阶段:须陀洹、斯陀含,居士不会比出家人慢。解决好两个问题:一,禅定不够,心不太安住。心容易迷失,一直晃晃悠悠,四处散乱,没有归位。第二,修行无法持之以恒。常常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
居士9:如果那样,就需要在固定形式中修行。
隆波:固定形式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。即便在固定形式中无法修习深度禅定也没关系。可以试着念经,不会念很多篇也没关系,可以反复念同一篇,持续的念。如果只会“南无达莎帕嘎瓦多”,那就只念这一篇,念上15分钟或半小时。
念诵不是为了获得快乐和宁静,而是为了及时知道自己的心。念诵之后,心散乱了,要及时知道。继续念诵下去,心宁静了,要及时知道。继续念诵下去,心有快乐了,要及时知道。今天念诵时,心情烦躁,也要及时知道。念诵之后,持续的知道心,禅定就会慢慢好起来。
心要有临时的家,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念诵在一起。即便无法进入深度的禅定,也没关系。佛陀时代绝大部分的阿罗汉也不是透过修习禅定而证悟的。佛陀讲述过阿罗汉的类型——在500位阿罗汉中,证得三明的有60位。也就是拥有宿命通,知道死后投生何处且能够清除烦恼者。证得三明的阿罗汉是需要修习禅定的。另有60位证得六通——天耳通,他心通,等等的。证得四无碍解智的阿罗汉,则需具备无色定,也有60位。总之,在500位阿罗汉中,先前修习过禅定的有180位,其余大部分是进入不了禅定的,与我们属于同类。而如果成为圣者,就能够自动进入禅定,至少能证得初禅。
居士9:感恩您!
隆波:去念诵吧,念诵以后,及时的知道心。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持续的念诵,然后及时的知道心的变化,但不要强迫它。
居士10:顶礼隆波!我一直按照隆波的教导来修行,觉得隆波的教导非常完善与圆满。现在我碰到的问题是——在需要用到思维的工作或发生紧急状况时,不知该如何用心。
隆波:我们的觉性和禅定都要用于工作, 智慧要去思维工作,那并不是修行时间。如果工作的时候感到紧绷和郁闷,要及时知道。或是工作的时候,希望早些结束,也要知道“想要”。工作需要用到思维的时候,是无法修行的。
居士10:郁闷的时候,知道郁闷,而且知道无法控制。
隆波:对。
居士10:只是有时工作特别久,甚至一个月,觉得自己始终处于不善法中。
隆波:其实我们并没有一个月都在工作,还有吃饭、上厕所、洗澡、坐车的时候。所以并不是24小时不停地工作。那些没有在工作的时间,要来及时的觉知身与心。如果工作是属于密集且需要深度思维的,可以观身。因为观不了心,就观身——看见身体呼吸,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,如此观下去,一旦心有了力量,就能够再来观心。
居士10:再请教一个问题!我听隆波开示说,关于临终时,我们也要观心。于是我常常模拟临终状况。有一天我梦见自己快死了,想到隆波曾经开示说:如果快死了,要去观心。梦见自己翻车沉入水中,想到当下不能呼吸,因为不适合吸气,就努力观心。想知道自己临终时会发生什么?会痛吗?到最后,想到自己差不多快要死了,就生起了恐惧感。不确定该如何做?
隆波:也是可行的。任何境界生起能够及时知道,都可以。在做梦的时候可以自我检测。如果梦见恐怖之境,觉性能够生起——害怕生起,知道害怕;在梦中生起烦恼也能够觉知到,就不用担心会掉入地狱或恶道。因为临终会生起的幻境其实就是梦。有时我们看见习惯性的行为,有时看见将要投生的地方。如果经过娴熟的训练,一旦呈现不好的幻境,觉性立刻运作,幻境的连贯性就被切断。因此地狱留不住我们,恶道也关不了我们。当善心生起,就会去善道。因此,如果训练至即便做噩梦时,觉性也能工作,就不用怕恶道,就有一定程度的保险了。隆波用的是“一定程度”, 还不到百分之百。因为我们还不是初果须陀洹。
居士10:感恩隆波!我会尽量不疏忽大意的。
居士11:顶礼隆波!我曾经向隆波做过几次禅修报告,此刻依然与从前一样紧张。
隆波:很正常,谁跟隆波说话都会紧张。
居士11:感觉离话筒越近,紧张就越厉害。
隆波:隆波很同情那些来做禅修报告的人,尤其是最后一位做报告的,应该是整个禅堂最苦的人。(笑)
居士11:刚才一边听隆波讲法,一边观心。感觉好像常常走神,走神了就回来,很快又走神,然后立刻又再回来。另外,我感觉自己静坐的时候很容易迷糊,就尽量活动身体。
隆波:可以的,不停的活动身体。如果觉性不够,无法观心,就可以观身。可以用身体帮忙,但一定要正确地观,如果紧盯着身体,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。
居士11:刚才隆波讲到打压自己的时候,令我想到自己对修炼气脉很有兴趣,不知这是否属于打压身心?
隆波:如果知道自己做什么是为了什么,就没问题。如果认为体证道、果、涅槃,就得改造身、打压心,那才是问题。我们修炼气脉如果是为了让身体健康,这是可以的,并没有说不行。
居士11:最后一个问题——假设未来我再也没有机会当面向隆波请教,隆波还有什么要交待的吗?
隆波:去听CD,每个问题都有答案。(笑)
居士11:感恩隆波!
隆波:大家感觉到了吗?大多数的人心里有快乐。谁感到心里有快乐了?(居士举手)好,把手放下。我们来观快乐,快乐是常还是无常的?看见了吗?快乐已经开始退失。就是这样去观它们的运作。如果以轻松的方式去观——心快乐,知道。就会照见快乐生起然后灭去。心痛苦,也知道。如果心真的保持中立,痛苦同样会灭去。我们要持续的觉知——心快乐,知道;心痛苦,知道;心不苦不乐,也知道。 如果训练到常常地“知道”,道、果、涅槃还能躲藏在何处呢?
主持人:现在,让我们恭请隆波做总结。
隆波:哦,还要发赠品。(笑)
我们要让生命活在当下,别放任心不断地走神!我们最爱的是自己,但始终在抛弃的也是自己——持续地忘记自己的身和心。所以,我们要努力让生命活在当下,要有觉性——身体移动,觉知;心移动,觉知。有觉性的与自己的生命在一起,这样生命才有意义。
佛陀曾经开示道:纵使人活百年,若无觉性,生命便毫无意义。一个人若有觉性,能够觉知身、觉知心,即便只有一个晚上的生命,也值得赞叹。如果想要得到佛陀的赞叹,就要尽量保持觉性才会获得佛陀的嘉许。如果持续放任自己去随顺烦恼,佛陀是不会赞叹的。获得佛陀的赞叹,就是送给自己最大的吉祥与祝福。
(完)
主题: 中文书籍 · 阿紫翻译 · 中文字幕 · 法谈摘录 | |||
---|---|---|---|
学篇 · 戒学篇 · 心学篇 · 心念处篇 · 身念处篇 · 慧学篇 · 五蕴篇 · 奢摩他篇 · 毗钵舍那篇 · 觉性篇 · 四圣谛篇 · 八支圣道篇 · 解脱篇 |
首页 · 历届中文 · ไทย · EN课程总览 | |
---|---|
中国 | C:1 · 2 · 3 |
泰国 | T:1 · 2 · 3 · 4 · 5 · 6 · 7 · 8 · 9 · 10 · 11 · 12 · ☆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|
大马 | M:1 · 2 |
远程 | E:1 · 2 · 3 · 4 · 5 · 6 · 7 |
日常 | D:2013 · 2014 · 2015 · 2016 · 2017 · 2018 · 2019 · 2020 · 2021 · 2022 · 2023 · ☆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|
注:C-国内 · T-泰国 · M-大马 · E-远程 · D-日常 · 帮助文档 |
媒体平台 |
---|
法堂直播 · 法藏资源 · 法宝云盘 · 法讯互助 | 公号:禅窗 · 甘露雨 · 指月录 · 当下就启程吧 · Go Sati |
全球: 解脱园 · 甘露雨 · 甘露雨APP · 千聊 · 四念处 | Podcast-中 · Podcast-EN · Podcast-ไทย · 四念處學會| 海外: YT·Audio-中 · YT-中· YT-ไทย · YT-EN · FB-中 · FB-ไทย · FB-EN · 靜慮林 |